以案说法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以案说法

被侵权人不作为致污染扩大亦须担责

由于侵权行为发生时间久远,无法与被告取得联系,格尔木市生态环境局于2021年4月向原告发出《督办通知》,将被告历史遗留尾矿渣交由出租人原告处置。之后原告与专业公司签订《一般固体废物处置合同》,对上述堆存的尾矿渣进行部分治理,所支出的治理费用为消除污染而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治理的合理费用,格尔木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向原告返还222万余元费用。

法治日报讯 记者徐鹏 近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固体废物污染责任纠纷案件,根据双方对损害结果所起的作用,酌情确定原告承担15%的损失责任。

据了解,该案被告为矿山企业,2006年其与原告签订租地合同后,在租赁场地陆续堆存尾矿渣,2016年退租时未对堆存的尾矿渣进行合理、合法的处置,直至2019年政府部门发现上述问题。经调查评估,上述尾矿渣为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数量特别巨大,周边有枸杞种地、耕地和地表水流经。

由于侵权行为发生时间久远,无法与被告取得联系,格尔木市生态环境局于2021年4月向原告发出《督办通知》,将被告历史遗留尾矿渣交由出租人原告处置。之后原告与专业公司签订《一般固体废物处置合同》,对上述堆存的尾矿渣进行部分治理,所支出的治理费用为消除污染而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治理的合理费用,格尔木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向原告返还222万余元费用。

同时,该案《租地合同书》中约定,被告负有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及合同终止时将土地恢复原样的义务,可见原告对环保政策要求是明知的,对被告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环境污染亦有预测,但对被告持续十多年堆存尾矿渣的行为未制止,在合同关系终止时原告亦未要求被告及时处置,继而又与第三人签订出租协议并履行,直至政府决定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后,原告才实施救济行为,其不作为的态度对损害结果的扩大产生影响。

故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承办法官表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具有私害性和公害性的双重特点,在侵害特定人员权益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国家或集体利益的损失,所以民事主体在形成涉环境资源的合同关系时,应当考虑在履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可能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害结果往往也是侵权人长期的行为所致,被侵权人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尽到合理的监督提醒义务。

“若因被侵权人长期不作为的态度致使污染或破坏状态持续扩大的,应综合侵权行为隐蔽状态、持续时间及损害结果的大小承担一定的责任。”承办法官说,这就警示企业在从事民事经营活动时重视权属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其积极作为,以此推动企业对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