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吴思敏 通讯员 天公宣 张毅涛)“整条村印在脑海里,比自己村里更熟悉。”聊起岑村,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长兴派出所社区民警李伟泉总是笑呵呵的,就像农民谈起自己的“责任田”,话语中流露出熟悉、热爱。多年来,他深耕社区警务工作,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不断筑牢与岑村居民的“同心圆”。
工作中的李伟泉。通讯员供图
走街串巷,成为居民的“自家人”
跟着李伟泉在村里巡逻,几乎追不上他敏捷矫健的身影。岑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出租屋密集,小巷小路很多。他却穿梭自如,熟门熟路,操着一口纯正的岑村口音,与当地群众拍肩膀打交道,俨然是地道的“本地人”。
李伟泉也曾是“外乡客”。回忆起12年前初次走进岑村,他笑称当时巡逻真的会迷路。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在执勤时,他总会带着一个小笔记本,每当走到不熟悉的小巷,便会记下几巷几号,或是留意墙上张贴的租房公告,记下房东的联系方式,为日后的社区警务工作做足准备。
除了熟悉环境,李伟泉还学习了当地方言。原本他用普通话与村民群众交流,有时会显得很生疏。为了拉近警民关系,他主动与当地人交朋友,原来自己家乡的口音也逐渐变成了岑村的口音。
跟着李伟泉走在村里,他能准确地说出每一条街巷的名称,亲切地和遇见的居民点头问好,如数家珍地聊起街头巷尾居民的大事小情。他说:“这里早就和自己家一样啦。”12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社区每一寸土地,用心倾听着每一位居民的心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社区当做“自家门”,把社区事当做“自家事”,自然就被群众当做了“自家人”。他也从村民口中的“泉仔”,成了心中有呼必应的“泉哥”。
凝聚力量,做群防群治的“领头人”
同群众的密切关系,大大协助了李伟泉的社区警务工作。他常说:“走到村里,才真正懂得什么是‘警力有限、民力无限’。”
除了街巷中巡逻的辅警、上门走访的网格员、入户宣传的志愿者,李伟泉还以最小应急单元建设为抓手,整合辖内保安队伍,充分发挥居民群众“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空闲时,李伟泉也经常到社区中走动聊天,加深和居民群众的联系。久而久之,这些活跃着的群防群治力量,成了他的“带路人”和“好帮手”。他们有街头遛弯的老大爷,也有聚在街角闲聊的大姐;可以是巷子里的屋主或者租客,也可以是店里的老板或者伙计。
作为“领头人”,李伟泉把这股群防群治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大家互相配合、共同参与,为岑村地区筑牢社会治理的“平安墙”。
今年5月,岑村东社区出现了一个“飞天盗贼”,几栋出租屋的楼顶住户失窃。现场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一时间大家毫无头绪。李伟泉根据犯罪嫌疑人作案有一定规律、熟悉村内环境等特点,分析判断其为惯犯,极有可能在岑村有过犯罪前科,于是组织警力从数据库中寻找比对。经过一系列的深度研判工作,终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李伟泉立即指导组织治保会成员轮流在村口蹲守。几日后,当犯罪嫌疑人再次入村时,被治保会成员当场人赃并获。一宗棘手的连环盗窃案,在社区民警的智慧与群防群治力量的配合下,终于成功告破。
事必躬亲,担当社区的“守护人”
能成为居民群众口中有呼必应的“泉哥”,李伟泉自有他的经验和能力,是不折不扣的社区工作“多面手”。
今年4月,警务室接到预警,村中一居民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李伟泉不断拨打事主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情急之下,他通过多方查找核对,发现该电话号码在村内门禁系统里登记在册,事主是村中某出租屋的租户。李伟泉迅速联系到相应的房东告知情况,及时上门劝阻,成功为事主挽回了6万元的损失。
据事主回忆,当时,他接到自称是“检察院人员”的电话,对方让他不要接听其他电话,导致民警无法直接联系到他。“多亏了李警官,保住了我的血汗钱。”事主连连道谢。
除了反诈工作,李伟泉还处理过不少村中的紧急情况。今年4月的一个深夜,有群众因突发疾病报警求助。得知事发地在村中某出租屋内,李伟泉一边联系“120”和房东,一边赶往现场,及时找到当事人,协助医护人员将其送往医院。
今年5月,有群众报警,称村中有疑似走失的老人。将这位老人带回警务室后,李伟泉尝试与其沟通,但没有结果。细心的李伟泉发现,老人身上带有门禁卡。通过这一线索,李伟泉最终找到了办理该卡的公司,并迅速查询到老人的住址及家人的联系方式,不出半天便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中。
居民群众有麻烦要求助,事无巨细,李伟泉都坚持亲力亲为,因此居民群众总是对他竖起大拇指。在那个被李伟泉妻子笑称为“岑村的指挥中心”的警务室中,墙上层层叠叠挂满了锦旗,记录着岑村社区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李伟泉和他的同事们为民服务的辛勤汗水,更彰显着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