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姜东良 李娜
□ 本报通讯员 宋朋
小福兔,抱白菜,一步一财都是福。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街道北杨善村剪纸文化艺术馆时,村民史素秀正一手拿着红宣纸,一手拿着剪刀剪“福兔”。
剪刀灵活穿插,剪纸“沙沙”作响。叠纸打开时,一只抱着白菜的可爱小兔子跃然纸上,根根绒毛细腻清晰。
“兔年剪‘福兔’图个吉祥。”史素秀说。47岁的史素秀是北杨善村100多名参与剪纸产业的村民之一。靠业余时间剪纸,100多名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万余元。
“剪纸不仅‘剪’出好日子,也让传统美德浸润人心,让乡村治理有了好抓手。”北杨善村党总支书记史成友说,北杨善村将“善”文化引入剪纸,宣传邻里和睦、倡导文明和谐,让剪纸成为引导村民向善向上的载体。
传承非遗增收致富
听说记者要采访,史素秀喊来最需要“锻炼”的高爱艳、张学勤两个姐妹说:“她们要去县文化馆参加县级非遗传承人申报面试,接受采访先让她们练练表达。”
“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剪纸啊?”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两个人的回答几乎一致,“小时候过年过节,看大人剪红‘福’字、‘寿’字贴在窗户上就喜欢”“奶奶辈上就剪啊,看着看着就会了”……
据了解,自明朝建村以来,剪纸艺术就被带入北杨善村,到清朝末年,该村的剪纸技艺趋于成熟,在齐鲁大地颇负盛名。2020年,北杨善村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剪纸村”。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2016年,北杨善村成立民间剪纸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剪纸培训班,党员带头参加,学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孩子。
今年40岁的郑立翠是大家公认“出货”最多的“巧媳妇”。“剪四尺大的‘寿’字,要用一周的业余时间,能卖600块钱,供不应求。”郑立翠说,她平时在村里的工厂上班,剪纸作为一项兼职一年可以增收3万多元。
“大姑娘小媳妇凑堆儿学剪纸,既陶冶了情操,又能拉呱解闷还挣了钱,多好的事啊!”郑立翠说出了心里话。如今,村里成立了剪纸专业合作社,作品装裱后由村合作社对接客户售卖,村里还与多家公司合作开发集民俗、非遗传承、旅游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研学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文化剪纸引导向善
中午12点,记者跟着史成友来到村里的剪纸景观特色街,超大的剪纸墙上,阳光在中国红间跳跃。
“这个剪纸叫‘行善是福’,那个是体现‘孝善’文化的,还有展现和谐和睦的‘家和万事兴’……”在史成友的介绍下,记者看到,墙体上6000余平方米的剪纸图案,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善文化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乡风文明,“剪”出新农村新风貌。
“我们村名叫北杨善,所以就在扬善上做文章,剪纸本身也是善文化,让它上墙可以引导村民向善向上。”史成友说。
记者注意到,剪纸作品中有很多“扫黑除恶”“防诈骗”“禁毒形象武小松”等主题作品,其中添加了法治元素,起到安全防范和警示作用。“亲手剪亲手贴,防诈骗、抵制毒品,这些‘弦’就从思想上绷紧了。”村民吕海云说。
“我们经常组织这些能工巧匠,把社区民警的平安宣传以及村里大喇叭广播的法律知识、安全提醒等用剪纸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群众感受了美又得到了教育。”临朐县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武忠兴介绍说。
润物无声实现善治
来者不善、从善如流、循循善诱、择善而从、劝善规过、善始善终,这不是成语接龙,而是下午1点,记者在北杨善村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墙上看到的“六善”工作法。
“因为善文化深入人心,我们在县委政法委指导下打造了善文化品牌调解室,这六个成语涵盖了从群众带着矛盾来到互谅互让、多方调解、耐心疏导直至最终化解的全过程。”史成友介绍说。据了解,2022年调解室共化解矛盾纠纷10多起,全村连续10年无上访、无刑事案件。
以文化为底蕴,构建共治同心圆。在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书画之乡”“小戏之乡”的临朐县,像北杨善村这样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村有很多。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更为基层社会治理找到了最佳切入点。
“寓文化于治理之中,方能聚起民心民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善治。”临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守成告诉记者。据了解,临朐县委政法委发挥全国文化模范县优势,以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和文化”“源治理”等治理品牌20余个,推动文化成为实现善治的强大力量。
上一篇:陈海仪:依靠三个“锦囊”履职尽责
下一篇:守牢网络空间第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