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3)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 共建能源转型新未来”为主题,共历时四天,在18日上午召开的主题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ESG政策趋紧,风能企业如何应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风能企业的ESG是什么?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事业部副部长任义东认为,ESG本质就是沟通。随着风能企业的ESG工作推进,相关议题越来越多,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社会更多相关方,在沟通时候需要关注的东西愈发多元。
这么多东西应该怎么做沟通?他认为,现在社会上对风电的ESG有很多框架和指引,但是首先风电企业要看清楚本质,框架是指引,但并不是限制,相关报告的目的不是把框架内容填满,而是需要深度理解它,要求向社会和大众全面、详细、准确地呈现企业真正核心的价值。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韩国震认为,ESG作为一个由资本市场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量化、全面、连续是一贯的要求,它对数据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庞大的。每个议题都需要有具体的指标,对具体指标分解后进行评价,但现在国内风能企业评级发展稍微差一些,指标比较单一。
北京ESG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春山认为,充分利用好ESG工具,围绕风能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价值货币化等重要的内容,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质ESG,推动优质的资源向ESG的榜样的风能企业流转,可进一步加快我国风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同时他直言,由于我国ESG起步时间较晚,缺乏科学的方法论与明确的政策作为指导,我国风能产业推进ESG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与指导,当下我国主要参与方为企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评级机构、咨询机构,虽然意识到披露与评价标准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始终浮于表面,不仅影响力低,可靠性也存疑;二是在ESG评级方面,海外ESG评级机构占国际主导地位,对我国风能企业ESG评级缺乏客观性和公允性,话语权掌握在西方主流评级机构手中,我国风能企业的ESG评级会受到阻碍。
李春山表示,“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指导我国风能产业ESG相关工作开展、助力风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从监管的角度来看,监管机构应以成本内化、社会贡献为核心,构建ESG评价体系与ESG激励机制;从市场的角度来看,ESG正成为风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是目前,符合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和ESG评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我国企业在ESG实践中只能借鉴西方国家的现有成型体系,这也是导致我国风能企业在ESG实践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