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辉
□ 本报通讯员 喻峰 幸炜
近日,江西省戒毒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矫治专家评选工作的通知》,部署选拔和培养戒治专业人才工作,并以“无毒社区”创建为切入点,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形成“大戒治”戒毒工作格局。
近年来,江西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紧紧围绕“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目标,以科学戒治为核心,以心理康复训练为重点,以后续照管帮扶为延伸,构建全链条毒瘾戒治、操守保持体系,助力戒毒人员走好“无毒之路”。
实施科学矫治“六步法”
针对戒毒人员吸毒时间长、身心受损严重、情绪波动较大等特点,江西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总结教育戒治一线工作经验,推广运用规范行为、心理疏导、交心谈话、思想教育、亲情感化、发挥特长“六步法”,提升戒毒人员思想认知,激发戒毒内生动力,帮助一大批戒毒人员重获新生。
戒毒人员汪某为艾滋病毒携带者,曾先后5次戒毒,性格偏执孤僻,是场所教育戒治有名的“刺头”。江西省永桥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正中心主任舒弋波接管了他,得知其不安心戒毒是因为父母抛弃加上受到其他戒毒人员歧视,对人生失去希望所致。
舒弋波结合汪某特点,按照“六步法”制订了详细的戒治计划。在开展入所行为规范训练的基础上,舒弋波同步对汪某开展亲情修复,有效化解其与父母的隔阂,并着力让他融入戒治集体中。在“六步法”的循循善诱下,汪某重新燃起希望,走上了积极戒毒的道路。
心理矫治重塑健康灵魂
江西省戒毒管理局十分重视心理矫治在戒毒工作中的运用,全系统培养了二、三级心理咨询师224名,用专业的心理矫治重塑戒毒人员健康灵魂,书写了戒毒人员化茧成蝶、涅槃重生的命运剧本。
90后戒毒人员小芳,8岁时因父母离异,成为一名留守儿童,加上交友不慎误入歧途,沾染上了毒品。来到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后,小芳对父母及亲人产生怨恨,并出现了自卑、逃避、自责、无助等严重心理问题。该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民警周慧娥安排小芳参加“幸福干预 知行合一”心理矫治计划,让她扮演女儿、妻子、儿媳、母亲等角色,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她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如今,小芳回归社会已将近3年时间,不仅工作稳定,而且主动报名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守护后续照管“最后一公里”
“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环境不适应、家庭关系破裂、社会歧视和污名化等因素,是戒毒人员解除出所后难以真正融入社会,进而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教育戒治专家库成员、江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正中心主任刘思千看到一些戒毒人员屡次复吸,感到非常痛心。
戒毒人员姚某解除回家后,儿子的户口问题成了一块心病。姚某的儿子属于非婚生育,出生后一直未办理户口。女方在姚某强戒期间离开家,并且失去了联系。
由于没有户口,姚某儿子上学、办理医保都成了问题。而要给儿子办理户口,必须先经过DNA检测,证明父子二人的关系。面对2000多元的检测费用,没有找到工作的姚某一筹莫展。
刘思千和同事们与当地禁毒办、街道、派出所、民政部门取得联系,并组建后续照管小组。各方经研究后决定,为姚某减免部分费用,并适时为他推荐合适的工作。当姚某儿子的户口顺利办理后,姚某非常感动,他表示,为了儿子,一定配合好民警工作,坚决不再吸毒。
为延长戒毒操守、降低复吸率,江西省司法行政戒毒机关深入实施后续照管工程,与地方“6·26”服务中心建立联席机制,依托“6·26”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站82个,组建“戒毒民警+5+N”的后续照管小组,即“戒毒民警+(家属+居委会+网格员+禁毒社工+公安民警)+(医院+学校+企业+民政……)”,融合各方专业优势,实现所外延伸衔接帮扶对口全覆盖。
下一篇:今年上半年打“虎”数量多频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