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答好“人民至上”实践题 ——宁德法院解锁“四下基层”的“为民密码”

  从宁德破土发芽,到走向全国,经过30多年的实践传承,“四下基层”制度已深深扎根于闽东大地,成为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转变...

  从宁德破土发芽,到走向全国,经过30多年的实践传承,“四下基层”制度已深深扎根于闽东大地,成为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传家宝”。

  深入基层,沉到一线。近年来,宁德两级法院坚持用好这一“传家宝”,不断寻思路、谋发展,推动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生所向问题。

  变“坐诊”为“出诊”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一线

  “法官,我一定把拖欠的工资都兑现了。”4月19日,蕉城法院三都海上巡回法庭,随着老李等5人成功拿回被拖欠的工资,调解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闽东山海交融,多元的地域文化使得治理愈加复杂。高峰时期,宁德市有近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及关联产业,而三都海域,就是典型的“海洋牧场”。

  早在2001年,随着海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因债权债务、渔排迁移、海域相邻权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蕉城法院就在三都镇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海上巡回法庭。此后20多年,“人随案走,服务靠前”的便民审判模式在这里成为常态。

  2022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三都海上巡回法庭在经历4次迭代后,创新性地将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引入5G技术,实现让海岛群众在线参与全业务诉讼服务,从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法庭成立以来,办结各类纠纷1652件,调解矛盾纠纷380余起,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

  而这正是宁德法院大力传承“四下基层”,擘画司法为民“枫”景一个生动实践。

  近年来,宁德法院常态化开展“访百企、进千户、听民声、解民忧”活动,扎实开展“四下基层贴民心,感恩奋进建新功”实践活动。法官们进乡村、入农户、走企业、访代表,听民声、接地气、化矛盾、解纠纷。“一线工作法”赋予了“四下基层”在宁德法院新的时代内涵。

  屏南法院创新“司法夜调”工作机制,利用午间、夜间等时段为群众组织调解,在“8小时”外为群众解决纠纷;周宁法院创新日常“义诊”,提前“约诊”、法官“坐诊”、综合“会诊”、上门“巡诊”的解纷“五诊疗法”,为矛盾纠纷一次性解决提供新解法;柘荣法院精心打造“全域诉非联动半小时服务网”,为群众司法需求提供快速响应机制;霞浦法院在七星海上社区设立“七星诉非联动工作站”,主动嵌入海上“1+6+N”法治服务矩阵,为霞浦县溪南镇“化解海上养殖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经验典型贡献法院力量。

  此外,宁德法院还创新开展“宁人息事”无讼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905个村(社区)实现“诉服村村通”,“四下基层”不断向网上延伸,司法便民网越织越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以“走心”换“民心”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法官,这个处理结果我很满意,我愿意息诉息访。”2月2日,信访人老陈签下调解协议。

  此前不久,小陈因一起交通事故意外死亡。其父老陈认为,孩子的意外与所属公司有一定关联。因与该公司就补偿金额协商未果,老陈自此走上信访之路。

  福安法院与福安市委政法委、信访局等7个部门联合,一次又一次深入老陈家中,与他面对面沟通疏导,耐心解释有关法律规定。最终,在春节前,老陈与该公司达成和解。

  “四下基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针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的涉诉信访问题,宁德法院坚持“来信必批,有信必复”,完善了领导干部包案接访、院领导接访日、中层领导轮流值班接访等制度,拓宽诉求反映渠道。

  一起讼争近33年的山林权纠纷,应如何妥善解决?

  在寿宁与周宁两县交界的“大业坑”国有林场,因林权证交叉重叠、界限及地名不统一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两县三村间积怨颇深,给案件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

  “坐在办公室,案件永远化解不了,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2023年5月,宁德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林松涛带队对该案发起新一轮攻坚,他们把“会场”搬到争议点“现场”,联合林业等部门实地勘验、调查取证,掌握一手准确信息,分析各方当事人争议点和经济利益预期,尽最大努力平息案涉群众之间的纷争。

  汗水浸湿了衣服,也慢慢融化了三个村群众心中的“坚冰”。经过一次次析理、协商、疏导,2023年6月23日,各方当事人最终形成搁置林地权属争议、维持山林管护现状,促进乡村发展增效、生态森林固碳增汇的共识。原告撤回起诉,这起近33年的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据统计,2023年,宁德法院院庭长公开接访587批826人次,化解初信初访221件,开展专项行动,联动处置、走访约谈,实质化解积案27件,辖区涉诉信访量逐年平稳下降,最大限度实现“就地吸附信访”“就地化解纠纷”。从福鼎法院推出“六入村居”工作法,到霞浦法院建立健全“四门四访”群众工作机制;从古田法院设立“晨巡晚议”诉非联动工作室,再到寿宁法院创新“三网化讼”工作机制……纵观全市,一个个接地气、冒热气的工作法都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

  “把心贴近人民,把信访变成信任。宁德法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用行动诠释了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担当。”省人大代表吴明评价道。

  转“问题”为“解题”

  把司法期盼从纸上落到事上

  “这份法治体检报告帮我们精准找到了风险漏洞,让我们经营更规范,创业更安心。”近日,一公司代理人向宁德中院东侨巡回法庭法官致谢。

  2023年3月,该庭办理了一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案涉公司用工需求量大,新入职员工小王的工伤保险还未办妥,就发生了工伤事故,后双方因工伤保险待遇发生争议。

  这样的“失误”是个案,还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下好先手棋,引导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对此,宁德中院开展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伤保险、社会保险、异地就医未报备等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东侨巡回法庭庭长彭祖斌说。

  如何通过解剖一起案例进而推动彻底解决一类问题?宁德法院从个案分析、类案提炼到实地调研,先后深入348家企业、园区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把脉问诊”。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出具法治体检报告36份,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6条,为企业、重点产业“找漏洞”“治未病”。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近年来,宁德法院执源治理成效明显,8个基层法院新收执行案件数减少。但调研中同时发现,2021年以来,宁德法院受理的首次执行完毕案件中,小于1万元的执行完毕案件量占总量的54.07%。究其根本,在于内部立审执衔接不畅。

  为解决这一问题,宁德中院调研课题组深入分析问题,充分研讨论证,归纳实践经验,提炼解决措施,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立审执协调运行加强裁判文书可执行性的操作指引》,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制度,实现执行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转变。这一制度得到省高院的肯定,并在全省法院推广。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宁德中院还围绕进一步加强案件审理期限管理、推动破产事务高效办理、构建“海上枫桥”司法协作机制等出台文件、完善制度,推动调查研究从“纸上”落到“地上”。据统计,2023年,宁德法院共开展专题调研119场次,梳理突出问题90个,形成调查研究课题53个。

  如今,下基层、办实事、解民忧、促发展在宁德法院已蔚然成风。

  “宁德法院坚持把心贴近人民,把‘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答好为民服务考题的重要抓手,在‘下’中服务群众、密切干群关系,在‘下’中贴近民心,为群众纾困解忧。我们将不断丰富发展‘四下基层’工作机制,以实干求实绩,为奋力谱写宁德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宁德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镇说。

[ 责编:张璋 ]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