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林楠特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一批根治欠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集中于建筑业、服务业等欠薪多发领域,聚焦企业恶意注销致使劳动者工资支付不到位、执行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彰显了检察机关携手相关部门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着力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欠薪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企业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甚至采取恶意注销的方式,企图通过“金蝉脱壳”逃避法律责任,值得警惕。
以此次发布的一起案件为例,某教育公司因没有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被当地人社部门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后为逃避支付工资而申请注销登记。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给劳动者权益保护带来不小困扰,导致出现了行政机关错误认定被执行主体、法院执行难等情形。当地检察机关在发现有关线索后,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经向地方人社部门及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并被采纳,最终让恶意注销企业的义务承受人——某教育公司的原股东履行了行政处理决定,为劳动者支付了足额工资。
事实上,此类“恶意注销”的现象并非个例。如在上述案件中,检察机关经过分析研判和对同类案件予以全面排查,通过数据模型就发现了多条线索。由此来看,治理欠薪问题,仅靠办好个案显然不够,还需要关注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值得肯定的是,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联合当地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根治欠薪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进一步畅通部门间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建立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有效衔接和常治长效机制,形成治欠保薪工作合力,助力从源头治理欠薪问题。
劳有所得是共识,也是底线。根治欠薪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要通过加强监督,强化协作,加大惩戒力度,让欠薪者切实履行责任,让恶意欠薪者付出应有代价。相信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劳动者的获得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远离“忧酬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