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挂号、缴费、取报告……有这样一群人,虽不是患者却十分熟悉就医流程,穿梭在各大医院、奔波于科室之间,他们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陪诊师。但记者了解到,目前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没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身份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新兴职业打开发展新空间,仍需迈越多道门槛。
业内呼吁,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有关部门通过合理引导、规范陪诊行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更多需要陪伴和关怀的就医群体。
有的陪诊师月入过万
陪诊师常常扮演病人的“临时家属”。家住上海、工作在广东的金先生称,陪诊师曾解过他的燃眉之急。据悉,金先生60多岁的父亲需要做白内障手术,令他犯愁的是,术后要多次复查、换药,他没法次次请假从广东赶到上海陪父亲,这才试着在网上购买了陪诊服务。
“没想到遇上一位十分靠谱且有爱心的陪诊师,她除了带老人去医院就诊,还因老人腿脚不灵活、不方便滴眼药水而上门照顾过两次。为了让家属放心,她上门服务时都开着视频通话,且这部分没有额外收费。”金先生说,5次陪诊一共花费1500元,在家属可承受范围之内。
据医护之家联合创始人刘珺介绍,目前市场上陪诊需求主要来自三类人群:首先是老年人,他们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是看不清听不懂等;其次是一些异地居民找大医院、大专家时,不熟悉总院、分院或者担心挂错科室、多排队等;再者就是一些初次检出重病的患者和家属,希望找一个有医护背景的人陪在旁边记录和解读医生的一些专业术语。
30多岁的张女士说,她曾在网上约过一名陪诊师陪她做无痛胃肠镜,不仅检查前跟她关照了注意事项,而且检查后给她提供了安慰鼓励,让她很是舒心。张女士很看好陪诊服务领域前景:“我曾经去过一家医院,从做检查的地方到取报告的一楼大厅需要转两部电梯,一路下来人很疲惫,如果有一个陪诊师引导路线,可以事半功倍。”
陪诊师廖彦琴原本是一名保险代理人,2019年她从一款意外险产品中了解到陪诊服务,起初接触这一新兴领域是为做保险赋能,通过亲自做陪诊拓展业务知识、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感受。后来她发现社会对陪诊服务的需求量很大,对此越来越感兴趣,就从保险公司辞职当起了全职陪诊师。如今,廖彦琴不仅自己服务过超千名客户,还带领一支16人的团队注册了公司,服务内容包括“安排取号、陪伴面诊、陪伴检查、代缴费、代取报告、代取药”等,每半天(4小时)300元,团队中活跃的陪诊师每人平均每天能接1至2单,有的月收入可达万元。
“标准缺失”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据观察,目前经营陪诊服务的市场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承接B端业务,即陪诊服务来自保险公司的套餐业务,一些保险客户在“不用白不用、试试看”的心态下发起需求订单,由保险公司合作的陪诊公司提供服务;二是承接C端业务,即像廖彦琴一样借助网购平台、社交平台等“入局”陪诊行业、宣发业务,或是注册公司、开发上线自己的微信小程序。
“由于一些初创公司为了吸引客户,难免会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于是一些客户就会抱怨明明第一次陪诊服务才99元,怎么后续复购就变成299元、499元、699元等。”一位陪诊服务公司负责人说,当高价格没能匹配高服务时,就容易滋生矛盾,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和发展。
相比价格的悬殊,更令人担忧的是入行门槛,陪诊师尚未被人社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陪诊公司往往以“家政”“医疗咨询”或“健康管理”等名义注册。
上海一所医学院的护理学学生小邓,趁着本科最后一学期学业压力不大,在某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一个陪诊兼职工作。“他们让我填了一个表格,然后就开始给我派单。”小邓说,虽然表格里有“是否有医护背景”“是否有医护证件”的选项,但这家陪诊平台并没有核查小邓的学生证等信息,也没有对她进行笔试、面试考核和陪诊培训。
廖彦琴会在医院“手把手”地向自己团队的成员传授陪诊经验,但她看到有些平台只是鼓励陪诊师兼职入驻,并未对陪诊师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感到有些无奈。“职业陪诊师要起到规划、预判、沟通、协调等作用,所以我希望看到全职的、经验丰富的陪诊师去从事这个行业。偶尔兼职的陪诊师不熟悉业务,面对在就诊时发生的状况,无法做出职业反应。”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似乎人人都可以自称陪诊师。在某些陪诊平台上,陪诊师与患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比如陪诊期间,患者出现的身体不适或偶发意外等责任归谁,该如何避免潜在的纠纷风险,都是摆在这一新职业面前的新问题。
“多管齐下”支持和规范新职业
据悉,新职业的蓬勃兴起将给医疗服务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也期待相关政策规范能助力这一行业走得更好。去年,《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一些健康管理公司及陪诊服务机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学会老龄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王雪辉表示,目前陪诊师的需求多集中在医疗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居民支付能力强的大城市,至于欠发达地区对陪诊师的需求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研,建议先从部分城市试点,探索制定相对适配的从业规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副主任封进认为,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可能会有一些滞后性,除了被动地等待政府监管,建议陪诊公司应加强和采取一系列自律举措,规范陪诊师的行为,形成良性竞争。
还有专家指出,虽然陪诊师优化了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但在服务特殊人群就医方面,单凭市场的力量远远不够,一些孤老难以借助信息化接触到陪诊服务,而且动辄几百元一单的服务费也使不少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望而却步,建议相关部门引导、协助,进一步通过基层组织等为特殊人群提供陪诊服务。
据悉,去年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突出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此外,一些公立医院通过医务社工、医护人员、志愿者三方联动,打造志愿服务团队,为独自就医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免费陪同就诊服务。(记者 龚雯 实习生 王小淳)
下一篇:一件破棉服宣称“全新”无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