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迅速行动 抗震救灾

编者按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房屋、水、电等基础设施受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抗震救援。他们以最快的速度...

编者按

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房屋、水、电等基础设施受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抗震救援。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搜救,想方设法排查险情、救治伤员、打通生命通道、安置受灾群众。这个冬天,人民子弟兵用温暖人心的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武警甘肃总队

在寒冬时节温暖人心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曹世凯

1月1日清晨,武警甘肃总队司令员张文阁、政治委员王建勋等一行,深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刘集乡部分村社,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和一线官兵。他们走进集中安置点,详细了解板房设施配套、群众入住和生活、卫生保障情况,鼓励受灾群众重拾信心,坚定重建家园决心。

元旦期间,武警甘肃总队官兵坚守在积石山县一线,他们完成过渡帐篷拆卸、救灾物资搬运、协助受灾群众搬入固定板房等任务后,与驻地群众一起过节。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为临时安置点村民送去灯笼和中国结。“身为任务部队官兵,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守护人民幸福安宁。”临夏支队某中队小队长霍星宇说。

图为元旦期间,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为临时安置点村民送去灯笼和中国结。 本报通讯员 侯崇慧 摄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临夏支队官兵赶赴地震灾害核心区域组织抢险救援,作为第一支到达任务地区的部队,摸黑进入灾情较为复杂的阳屲村摸情况、救群众、运伤员、修道路,连续奋战7个小时。为救援阳屲村一位八旬老人,官兵在荒地徒步3公里多,用担架抬出老人。武警甘肃总队570余名官兵、60余台车辆抵达积石山县8个行政村后,担负搜救群众、疏通道路和搭建帐篷等任务。

“剩下的8顶帐篷搭完就到晚上了,明天再来吧。”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二社,76岁的赵国祥老人看着在冰天雪地里搭建帐篷的官兵心疼地说。

“同志们再加把劲儿,咱们搭帐篷冷,晚上乡亲们没有帐篷住会更冷。”武警甘肃总队机动支队某中队中队长吴凌霄冲老大爷笑了笑,挥手招呼身后的战友们。

午夜时分,气温越来越低,临时安置点里安静有序,受灾群众已经安心睡下,帐篷内炉火正旺。

救援期间,一张武警战士背着孩子转移的照片在全网刷屏,照片主人公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某中队副小队长包建维淡淡地说:“任务就在眼前,检验我们能力的时候到了。”包建维也因此被群众誉为“地震中最值得信赖的肩膀”。

“我们学校开课了!”近日,“武警爱民帐篷学校”开学的消息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官兵们准备了五颜六色的书包和文具,孩子们讲着故事、背着古诗、唱着儿歌、做着游戏,地震的阴霾逐渐消退。

“辛苦你们走这么多山路来给我看病!”武警甘肃总队医院的赵珺带领医疗分队,专门为距离医院远、道路损毁严重村庄的群众巡诊。

任务期间,武警甘肃总队官兵想方设法为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开设伙食保障点,为群众供应热汤水饺;总队医疗队送医送药、提供心理服务;官兵们自发为灾区群众捐款6万余元……

阳屲村村干部张国田对官兵说:“地震后,看到你们第一时间赶来,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人民子弟兵就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有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在,我们没有一个村子、一个人会被落下。”

经过艰苦奋战,积石山县受灾群众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大街小巷的商家们开门营业,昔日的烟火气又回来了。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西部战区陆军

为百姓搭建生命通道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陈萌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凌晨赶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灾区时,天还很黑,电力尚未恢复。来不及喝一口热水,官兵们立刻开始卸载物资。

得知部队已兵分两路,另一个点位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受灾严重,却没有卫勤力量,卫生连连长张江立刻请示领导,由自己带着三名卫生员和三名战士组成搜救队,前往陈家村。

到达村子后他们发现,重伤员多数已经被转移。为避免有伤员被遗漏,搜救队决定进入陈家村再搜寻一遍。他们带着担架、氧气袋、药箱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一路上挨家挨户搜寻伤员、分发药品、抢救物资。沿途房屋大半已经倾倒,伤员已经被转运出村,留下的村民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生起火堆,围坐着烤火。

图为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在积石山县看望受伤群众。 本报通讯员 崔获阳 王雲峤 石涛 摄

在一个帐篷里,搜救队员发现一名刚分娩不久的妇女和一个尚未足月的新生儿。尽管裹着很多层衣服,这名妇女仍不住颤抖,眼神呆滞,明显处于失温状态,无法为新生儿哺乳。

张江带着组员将妇女和婴儿抬上担架,跨越废墟送上救护车。这时,进村的道路已经开始拥堵,救援车辆和运送物资的车辆将道路挤满。

卫生员谭建华跑在车前,为救护车开道。他拍着车窗大喊:“后面有伤员,请让一让。”尽管天气很冷,他却跑得额角渗出汗珠。前方车辆纷纷为救护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指挥交通的交警得知情况后也伸出援手。

到达陈家村村民委员会后,工作人员很快腾出一个房间安置这名妇女和新生儿。当晚,母亲和孩子转危为安,婴儿的眼神也恢复了灵动。

连日来,各类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送来,在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村口的物资车旁,村里的党员先锋队正在加班加点卸载物资。忙碌的身影中,有一个身材瘦高的年轻人,他是正在休假的第76集团军某旅战士张方明。

听到有群众反映不会搭帐篷,有野外驻训经验的张方明便到村里帮助村民搭建帐篷,一直干到深夜。夜晚寒风刺骨,张方明一会儿就冻透了,可手上的活却没有停下,直到10多顶帐篷都搭好,乡亲们都住进去,他才松了一口气。

就算是在休息,只要听到车辆声音,张方明就立刻从帐篷里钻出来,查看是否需要卸载物资。卸载完成后,面对堆积成山的物资,他和战友们还要进行归类,统计需求后分发给受灾群众。

石塬镇和刘集乡有三个安置点,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戴着“党员突击队”袖标的官兵,其中两个人有着特殊的联系:第76集团军某旅干部、党员突击队队长王育龙曾参加过玉树抗震救灾,队员巴丁江措是在玉树地震中被军人救出的少年。

这次任务,王育龙列党员突击队名单时,第一个写上的名字就是巴丁江措。因点位多、任务紧,救援队刚一到达震中陶家村,突击队18人立刻奔向各自岗位展开救援工作。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

全力守护生命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雷大伟 董一博

面对突发地震灾情,西宁联勤保障中心积极配合地方开展抢险救灾。震后仅5分钟,所有值班人员已全部就位。“抓紧清点储备物资,制定支援保障方案,做好随时出动准备!”任务部署会上,指挥员声音铿锵有力、刻不容缓。

多支卫勤应急力量连夜组建了一支集骨科、重症医学科、超声诊断科等专业为一体的医疗分队,筹措装载多型医疗装备器材和抗震救灾专用药材。

驻甘青宁部队紧前筹措物资,抽组军需物资、运输投送、水电热食等任务分队,筹集清点物资器材,检修炊事、野营、车辆等装备设备,全时待命做好综合保障准备。

图为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基地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为群众提供伙食保障。 本报通讯员 郭佳兵 摄

130余名任务官兵区分甘肃省积石山县与青海省民和县两个方向,执行医疗巡诊、热食供应和宿营保障等救援安置任务。

受灾地区海拔较高、天气寒冷,官兵在临时帐篷外搭锅支灶,提供热食保障。“我们这次出动的炊事车叫‘野战移动厨房’,哪里有需要,我们就把车开到哪里。”饮食保障分队指挥员说。

第940医院医疗队分赴积石山县柳沟乡、石塬镇、刘集乡和大河家镇,为受灾群众查体诊疗、送医送药。他们还成立心理服务队,在提供健康查体、送医送药等服务基础上,为有需要的受灾群众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为解决偏远村庄受灾群众就诊难的问题,应急医疗分队成立党员先锋模范医疗组,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持续开展送医送诊服务。

进驻青海省民和县后,第941医院应急医疗分队坚持定点医疗和上门服务相结合,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卫勤保障质效。

废墟堆上、作业线上、帐篷边上……联勤军医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最大限度减少伤残,为灾区群众送上温暖和希望,他们累计巡诊14000余人次,发放药品5000余件。

为了让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吃上热乎饭,饮食保障分队申壮壮、张越等官兵坚守岗位,每天从早上5点忙碌到第二天深夜1点,保障1000人次热食,他们的双手全部冻肿开裂,却无一人叫苦喊累。他们说:“群众需要,就是我们最大的使命。”

西部战区空军

确保空中救援通道畅通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杨进 邓栋之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西部战区空军第一时间派出一架运-20转运战区应急指挥组及物资赶赴灾区,统筹指挥救灾工作。

停机坪上,冷风扑面。西部战区空军任务机组带队机长梁瑶一边进场一边与机组成员研究,修订多套特情处置预案,机务官兵按线路完成飞行前检查。随后,装载人员、物资14吨的运-20起飞。

“抗震救灾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要发挥空军反应快、速度快的优势,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西部战区空军一位领导说。

图为西部战区空军任务机组准备飞赴灾区。 本报通讯员 付兴平 摄

展开此次任务飞行计划表,人员物资空运空投、灾情航空侦察、空中转信等计划有序实施。“科学调配空域,对保障各方用空需求至关重要。”航管参谋丰冠雷介绍,灾区上空有多架运输机、直升机、无人机同时执行任务,机型保障需求不同,调配难度大。

航管部门与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协同,准确掌握救援力量用空需求,划设临时飞行管制区,开辟6条绿色通道,统一飞行调配与管制指挥,做到随时申请、立即协调、及时报批、准时起飞,确保空中生命通道畅通。他们组织运输搜救部队研究灾区地形、分析灾区天气,规划空中勘察航线,选派优秀机组执行任务。

针对灾区特殊地形地貌和冰雪严寒天气,西部战区空军一架直升机机组对10多个重点目标进行勘察,为上级科学调度指挥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风雪高山上,多部雷达开机运转,密切监控保障灾区上空的任务飞行。雷达站王站长说,地震发生后,担负灾区上空勘察、运补等任务的飞行增多,低空飞行保障需求增大,而灾区地形起伏复杂,雷达对个别区域探测难度大。

保障救灾空情必须万无一失。他们加强低空探测研究,调整优化探测模式,科学采取技战术措施,确保救灾空情掌握精准连续。为做好复杂特殊情况保障准备,他们还成立抗震救灾预备队,加强雷达机动分队训练,备足野战通信保障手段,确保一声令下出得去、保得好。

在西部战区空军值班大厅,作战、航管、气象、政工、后装等席位人员紧盯荧屏,针对灾区海拔较高、天气寒冷、伤病员多等特点,全面掌控灾情动态,集思广益研提建议措施。

西部战区空军还抽组力量成立饮食机动保障、卫勤机动保障、应急运输保障、野战油料保障和抢建抢修保障5支应急保障力量,加强抗震抢险专业训练,随时听令前出执行救灾任务。

“人民空军心系人民,群众有所需、军队有所应。”西部战区空军参与指挥救灾行动的参谋人员说,各级各部门都保持戒备状态,在岗尽责。

武警青海总队

让群众感受温情和力量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郭紫阳

“小伙子有对象了没?”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安置点帐篷里,武警青海总队炊事员和群众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有阿姨给单身战士介绍对象,大家有说有笑,现场充满温情。

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武警青海总队分多批次累计派出200余名兵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中川乡北干渠草滩村段发生山体滑坡,约300米干渠被冲毁,加之受地震挤压,现场出现地涌泥石流侵袭,有群众被埋失联。武警青海总队组织兵力配合地方专业救援力量,参与清淤排险、搜救伤员。

在泥石流现场,房梁、砖瓦、树枝、塑料等杂乱堆积,部分地段还有虚浮淤泥,官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不时拨开杂物进行搜寻。

“那有个人!”上等兵唐鑫指着一处墙根大声喊道,“咱们两两一组,互相拉紧,慢慢移动!”靠近后他们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已经失去意识。

图为武警青海总队官兵在民和县中川乡和群众一起包饺子。 本报通讯员 曹展 摄

此时,地方医疗救援人员已闻讯赶来。中士何增刚和组员帮助医护人员把该男子送到救助点后,便返回继续搜救。当日,参与搜救的官兵共解救群众12人。

震后第二天,官兵们仍不放弃,仔细对所划分的任务区域进行排查。他们始终认为:“每一次抬房梁、掀钢板、捡砖块,都是对群众生命的尊重。”

在救灾安置点,武警青海总队医院的医生们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义诊服务。“我老伴腿磕着了,不方便过来……”“在哪个帐篷,咱们这就去!”当得知一名村民腿部扭伤,军医张钰二话不说,提起药箱就来到她所在的帐篷,细心为其检查、擦药。临走时,张钰还安慰群众说:“我们就是来给大家服务的,有需要尽管提。”

地震发生当晚,张钰就拨通院长周永贵的电话:“如果有需要,我申请上一线!”在安置点,白天他为群众检查身体、拿药、针灸理疗,夜间大家都休息了,他当起临时内勤,带着年轻同事汇总统计需要复诊的群众信息和剩余各种药品数量等。

为了让群众吃饱吃好,武警青海总队20余名炊事员制作热食。热气腾腾的羊肉粉汤做熟了,配上热乎乎的饼子,约200名群众吃上了灾后第一顿热乎饭。炊事员们一日三餐为群众提供充足的热食,一名老大爷感动得老泪纵横:“身子暖和了,心里更暖……”

“这些鞋垫、刺绣都是村民亲手做的,感谢你们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物资和帮助……”草滩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行5人代表草滩村村民委员会,送来一面书写着“抗震救灾 军民一家”的锦旗和慰问品,向官兵表达感谢。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