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层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1月4日,冬日暖阳下的上海,《法治日报》记者见到张笑格时,她手上正拿着一份外省某监狱发来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名单”。张笑格是上海市宝山区司法局杨行司法所新进公务员,她的日常工作是配合“师父”袁忠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矫“两类人员”的教育监管和安置帮教工作。
“对于我们教育监管人员来讲,如何保障‘两类人员’安全有序过春节着实考验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张笑格介绍说,“杨行镇外来人口多,‘两类人员’中三分之二非本地户口,春节都想回家过年,疫情和节假日人员流动的双重冲击让我们的工作压力倍增。”
张笑格指着手上那份名单说,按照规定,名单应该包含监外执行人员的姓名、犯罪起因、监外执行地点、亲属联系方式等信息,可这份名单却只有一个亲属居住地,无其他联系方式。
如何找人成为拦在张笑格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有些束手无策的她只能找袁忠寻找对策。
袁忠今年已满60周岁,3月即将办理退休手续,今年这个春节应该是他最后一班岗。从公安民警到司法行政干部,袁忠常年与违法犯罪人员打交道,对如何监管教育“两类人员”自有一套成熟经验,一辈子更是培养了不少徒弟,张笑格是他的关门弟子,他决定在退休前把一身本领传授给这位年轻的女弟子。
“社区矫正关乎社会平安稳定,在春节这种特殊的节假日,首先要确保‘两类人员’的安全监管,其次要考虑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好教育关怀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能。”袁忠说。
那么面对这么一份信息不全的名单,应该如何快速准确地找人呢?“受疫情冲击,外省监狱方面负责对接的人员可能被感染了,才由其他同事代办,出现这样的意外情况也属正常。但不管是何原因,都不能成为我们懈怠的理由。”袁忠对这种疏忽选择了包容。他说,“找人是我们社区矫正干部的必备技能。”
“先联系居住地的居委会吧,查清现有住址居住人的信息,如果是租户就赶紧与房东联系,再找到其本人。”袁忠有条不紊地指导张笑格开展找人工作。根据师父指示,张笑格打了一通电话,果然顺利地联系到监外执行的罪犯家属。
处理完这事,袁忠就带着张笑格去特殊人员家庭走访。“春节讲究团圆和美,是教育改造‘两类人员’的最佳时机,一定要利用好。”袁忠说。
这次走访的对象是一对被判处缓刑的老夫妻,此前二人因在泡沫箱种植罂粟花,又对前来执法的民警暴力抗法而获罪,直至被判刑,夫妻俩仍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犯罪后果和危害。
“矫正对象系老人、与子女关系冷漠、法治意识淡薄、拒不认罪……所有这些都符合难管犯的特征,我们把他们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除每日完成系统点名和定期集中学习外,还需日常电话沟通和上门普法。”袁忠介绍说,“我们在监管中还做通了他们子女的工作,加强亲情关怀。”
当打开房门看到袁忠和张笑格那一刻,老两口眼神中透出亲热。“袁老师,感谢你们又来关心我们老两口。唉,自家闺女都没这么贴心啊,你们年终这么忙就不用常来了,我们已经认识到错误,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
记者看到,院子里原本种过罂粟花的泡沫箱如今已经种上了蜡梅,几朵零星花朵正傲然盛放。
当得知他们疫情期间深居简出至今没有转阳的情况后,袁忠说:“春节马上到了,你们要继续坚持做好防疫,遵纪守法过个平安年,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
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重点人员家中……
“我们镇一共有112名社区矫正对象,每日系统点名都很正常。难点是附近海鲜市场的20余人,因春节临近生意忙了,监管难度也大了,而且很多人想回家过年,我们要仔细甄别,分类监管,确保他们顺利完成矫正,成为社会合格人。”杨行司法所所长薛景说。
据悉,杨行镇的社区矫正对象已经连续三年实现“零重犯”,相信今年春节他们一定会在平安和谐中度过。
记者手记
看到社区矫正对象家门口的那株盛放的蜡梅,记者心中也不禁泛起丝丝温暖,其中有对基层“老法师”们的敬佩和感动,也有对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期盼和厚望,更有对祥和春节和国泰民安的祝福和期许。这一切正是上海近年来不断深入推进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充分保障刑事判决和刑事裁定的正确执行,做精做优各项工作提高矫正质量的具体表现。正是通过这样扎实有效的工作,社区矫正对象才顺利融入社会,成功预防和减少各类犯罪发生,为“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设贡献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