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艳
□ 本报通讯员 尚永江 杨红
果香四溢的村庄,亭台楼阁的人家,云端之上的民族村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村屯正在发生美丽蝶变。
百色市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育、治理联动、产业联兴、文化联享、项目联推“六联”模式,拓宽村屯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合作领域,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画卷正在百色徐徐铺开,各族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
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
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平寨屯,金灿灿的稻田,绿油油的油茶,水缠绕着山,山拥抱着水,山水相遇处,乡村美如画。
推开村民董选枫家卫生间的门,地面瓷砖锃亮,马桶一按即冲水,墙上装了热水器和淋浴花洒……“以前,茅房是最脏的地方。”董选枫笑容满面地说,“现在,政府帮着改造,群众不用花钱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了。”
小小厕所,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社会文明。“持续实施多年的‘厕所革命’,不仅仅带来习惯上的改变,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马蚌镇镇长王自忠说。
图为凌云县彩架村打造“家门口红色学堂”,邀请红军后代为村民和游客讲述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的感人故事。 百色市委政法委供图
“以前,平寨村民走的是黄泥路、住的是土房,环境脏乱差。”驻村第一书记黄章文说,他带领村民开展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三微”改造,在村屯路边、家庭院落种树种花,因地制宜培育观光设施农业、休闲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等特色产业,打造乡村生态宜居新景观。
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福祥村,以“微网格、微治理、微服务、微讲堂、微积分、微庭院”为抓手,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工程等方面下功夫,全力建设美丽家园。
曾经的福祥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恶劣,村上不通自来水,不通硬板路,遇上雨天更是举步维艰。如今,村内绿化、美化、亮化,寨门、农民夜校、活动室、篮球场、游客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等设施全面配套,全村呈现出“村美、民富、人欢乐”的幸福景象。
依托生态底色、立足群众视角,百色市建成农村垃圾处理设施182个,垃圾池2万多个,配备乡村垃圾桶(箱)70多万个,垃圾收运车5270辆,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44万户,农村卫生厕所82.68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38%。
网格管理让村民更和睦
“您家最近没有人从外地回来吧?要记得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清晨7时,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网格长杨成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疫情发生以来,杨成福的“铁脚板”走遍全乡每一个村屯。
杨成福是金钟山乡130名网格员之一。“全乡有多少户,目前情况怎么样,我们都烂熟于心!”杨成福说。金钟山乡依托6个网格、65个单元格,对脱贫户、监测户、残疾户等实施“五必到”,确保重点户的生活基本情况、经济收支状况、医疗教育保障情况等不含糊、不隐瞒、不留死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金钟山乡,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南部,东南与西林县接壤,西北与贵州兴义市沧江乡隔南盘江相望,全乡人口1.42万人,居住着壮、汉、苗3个民族,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复杂。
针对这些问题,金钟山乡按照“地域相近、人际相熟、住户相连”原则,以30户左右居民为单元设置一个单元格,配备网格员,明确网格员的主要职责,制定网格职责任务清单,用一张“网”“网住”群众大小事。
“通过网格,我们将涉及多部门的工作统一归属管理,形成一张‘网’,实现网格内社情民意全掌握、服务管理无缝隙全覆盖。”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光晨说。
小网格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辖区每一个角落、根植于每一位居民心中。靖西市龙邦镇通过全科网格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的精度和温度显著提升。
“网格员遇人聊聊天、遇事登个门,挨家挨户探访,隐藏在群众中间的小纠葛、小矛盾就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排查出来。”龙邦镇党委书记黄强介绍。
小网格,大治理。如今,在百色市,网格员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该市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性工程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日渐清晰。
红色文化让生活更充实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每当夜幕降临,凌云县彩架村织锦广场歌声响起,红旗、五角星等红色印记随处可见。
彩架村是广西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八军曾经在此战斗。红军故事、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代彩架人……如今,这里被打造成红色彩架景区。
“爱家国、爱集体,家乡美、幸福来,丧事简、不迷信……”彩架村240字的村规民约通俗易懂,从爱党爱国的“大道理”,到不随意倒垃圾等“小事情”,一一包含其中,便于村民遵循执行。
“过去没有业余文化,没有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村民思想散、行为乱,现在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排戏演戏看戏,兴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民族文化传承了,精气神提起来了,村庄漂亮了,村民也富裕起来了。”彩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康说。
“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百色市文明办主任邓旸说,百色各乡村将文化活动、优良习俗和乡风文明统筹起来,使乡村振兴有了阵地、有了品牌、有了故事,进而有了“人气”。
90多年前,田东县百谷村86户人家中,有85户131人参加革命,被人们尊称为“红军村”。“我们村凭借地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网箱养鱼、水稻种植、红色旅游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旅店、餐饮、运输等行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说。
富裕起来的村民自发组织村红军歌曲合唱团,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一起排练红色歌曲。“现在我们日子过得好了,要把红军的精神传承下去,讲好红军故事,唱好红军歌曲。”村红军歌曲合唱团原团长韦天朋说。
“我们将全面加强对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点的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革命博物馆改扩建、革命烈士陵园升级改造,促进农业、旅游、红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百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赖荣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