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平安,民之所盼、发展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引领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
如今,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62%。美国权威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2021年全球法律与秩序报告,中国位列第二。
平安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奥秘何在?《法治日报》从今天起开设“解码十年”专栏,以一座座城市为切入点,挖掘这些城市近10年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的经验做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生动揭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的成功密码,敬请关注。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本报记者 黄辉 文/图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过去的十年,对江西省会南昌来说,却是社会治理的“黄金十年”。
公众安全感指数从2012年的93.24%持续攀升到2021年的98.23%,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优秀设区市——这是十年来南昌在红土地上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沧桑巨变,十年破茧成蝶。
南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建平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昌市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实践“昌治久安”工作体系,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南昌市大街小巷,切身感受十年来平安南昌建设的成果与变化。
围合服务管理
“开放小区”变身“幸福大院”
今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突发疫情,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市迅速打响。
新建区北林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和开放式居民区,面积0.97平方公里,有房屋463栋、居民3554户共10120人。小区内基础设施简陋,违章搭建频现,人员流动复杂,长期存在治安隐患多、环境卫生差等“顽疾”,是疫情防控的“重灾区”。
如何通过常态化管理,既严防疫情输入传播扩散,又让居民小区变得美丽有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南昌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推出围合服务管理,通过定边界、畅通道、设卡口、装探头,做到人员底数更清、服务管理更细、配套功能更多、环境面貌更优,以“小切口、大变化”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记者在北林社区悦林小区看到,原先开放的小区已加设铁艺围栏,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铺成了清一色的沥青路面,小区道路干净整洁。出入口处,智能监控、智能道闸、防疫哨兵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
家住悦林小区的张大妈买菜回家,在出入口的“健康码人脸测温一体机”前,用手机刷赣通码,很快,身份识别通过。“围合之后,小区环境变好了,进出小区都要扫码测温,小区也更安全了。”张大妈乐呵呵地说。
新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涂文坚告诉记者,通过围合服务管理,将城中村(开放式居民区)原本的敞开式管理模式转变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模式,并依托出入口处智能安防设施,对人员车辆的出入情况实时掌握,发现可疑行为及时预警处置。同时,对围合区内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进行全面排查,发动网格员、专兼职巡防队、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防,有效遏制警情高发态势。
北林社区的“蝶变”并非一枝独秀。
青山湖区上海路街道上海路住宅小区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居民住宅区,设有万仁、福康、锦纶3个社区。作为典型的开放式居民区,小区内街道纵横,店铺、住房错综分布,外来租户、商户、本地居民流动频繁且可随意进出,给日常治安管理带来难题。
为破解小区管理难、治安乱、环境差等“老大难”问题,同时结合该区域历经两次疫情封管控的实际,今年6月,上海路街道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对该小区3个社区和与之毗邻的新世纪社区推行“3+1”街区式围合服务管理。
记者在该小区现场采访时看到,疫情封管控期间的临时围挡已拆除,被改建成38处景观式围墙,同时新增铁艺栅栏10处,近30个与外部相通的出入口缩减至6个,并引进智能化设备,辖区117栋房屋、4832户住户的围合区域,从“面子”到“里子”都焕然一新。
上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成秋林告诉记者,因为设置了智能卡口,进出小区人员数据可随时掌握,为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做好围合服务管理的“后半篇文章”,该小区还探索推行“社区准物业+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同时依托“积分吉福”系统发展“邻里马甲”,带动居民参与自治,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攀升。
如今,南昌市已将城中村(开放式居民区)围合服务管理打造成精准开展疫情防控、迅速阻断疫情蔓延、扎实筑牢安全屏障、深入推进网格服务的特色品牌。
围出“幸福大院”,形成治理合力。据统计,南昌市目前共有城中村(开放式居民区)962个,结合实际情况将其科学划定为619个围合区域,其中539个围合区域已完成围合建设,完成率达84.4%。
智慧平安小区
科技赋能让社会治理更智慧
小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的聚集地,全面提升小区治理水平事关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南昌市深入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推进动态感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慧平安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小区支撑社区,以社区带动街区,以街区辐射城区,以城区保障市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平安南昌建设。
“3栋2单元独居的罗丽华阿姨已经3天没有在小区公共区域活动了,请上门查看一下。”前几天,青云谱区岱山街道江铃景泰花园小区综合管理平台上,弹出这样一条预警信息,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社区管理”App向网格员谭燕发出指令。
10分钟不到,谭燕就赶到了罗丽华家。“我最近关节炎犯了,就没去小区里锻炼,感谢你的关心。”罗丽华拉着谭燕的手说。
及时发现情况、干部迅速上门……这是南昌市打造智慧平安小区、共享深化文明创建成果的一个写照。该市加大科技投入,让科技“触角”延伸至社区管理的“神经末梢”,让广大居民群众成为深化文明创建的参与者和共享者。
高空抛物现象曾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走进红谷滩区红谷春天社区,记者看到,小区内安装了24个场景探头,可以预警高空抛物、电动车进楼栋、消防通道违停等信息。
同样“智慧”的还有楼栋门禁系统。在红谷滩区丰和新城二期小区,当业主不在家无法收快递时,快递小哥可以通过业主发送的随机验证码进入小区,将快递交给物业,由物业来分发,大幅提高了效率。
刷脸进出、AI摄像头捕捉异常、大数据平台自动预警……如今,智能生活的场景已成为南昌市众多智慧小区的日常生活片段。
建设智慧平安小区,社区工作者也是受益者。“现在的小区管理从‘人防’向‘技防’升级,外来人员进出小区全部通过手机‘一码通’扫描登记,省去了手动填写资料的麻烦。”红谷春天社区党委书记卢果介绍说,智慧平安小区让基层管理真正实现减负提质。
截至今年8月,南昌市已建设智慧平安小区1963个,覆盖率达82.3%。
打造红色物业
破解矛盾风险防范化解难题
南昌市青云谱区洪科社区有住宅楼67栋,居民住户3025户,人口9805人,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该社区基础设施大多“超期服役”,道路破损,下水道年久失修,地下管线“跑冒滴漏”问题不断,居民意见频频。
作为原洪都飞机制造厂的职工家属区,洪科社区的居民大部分是工厂职工,以前遇到啥事都习惯找厂里解决。随着厂区整体搬迁至瑶湖航空城,矛盾调解、房屋维修、老年活动等大事小情,居民都找社区。
“社区就几个人,忙得天天加班,腿都跑断了。”洪科社区党委书记黄虹很无奈,“社区能力有限,好多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我们累得不行,老百姓还不满意”。
居民有需要,社区又力所难及,这个结怎么解?2019年,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洪科社区组建了一支由党组织领导,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
“红色物业”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物业公司党建指导员,物业公司派党员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实现共融共建、合力推进。在此基础上,社区征集志愿者组建了“红色”党员服务队、“蓝色”物业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围绕助老助残、义务巡逻、设施维修、环境整治等多领域开展服务,让管理者“从群众中来”,让具体事“到群众中去”。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更好地搭建社区、物业、居民之间的桥梁,洪科社区上线了“路见小屋”微信小程序并设置“报事报修”功能。居民凡是遇到下水道堵塞、设施维修、车辆乱停乱放等生活中的急难事、琐碎事、挂心事,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一键上报”联系物业解决。
黄虹告诉记者,党建引领“红色物业”,让社区干部找到了补齐基层治理短板、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密码”。
走进洪科社区,记者看见一栋栋房屋外立面被刷成了仿古色,小区道路干净整洁,机动车停放井然有序。小区内设施齐整、功能齐备、服务齐全,已完成从“自家菜地”到“共享园林”、从“单位包办”到“红色物业”、从“置身事外”到“人人参与”的蝶变。
“跟十年前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见记者采访,洪科社区59栋3单元75岁的居民翟寄伟脸上笑开了花。
在南昌市西湖区金源社区,电动车停放问题曾是困扰小区业主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电动车停车棚,业主时常将电动车停放在家中或楼道内,不仅容易产生纠纷,还存在安全隐患。为改变现状,金源社区组织召开“红色物业”联席会议,并积极推进电动车车棚建设,很快就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南昌市聚焦小区物业管理服务、风险防范、矛盾化解等难题,坚持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为主线,点燃“红色引擎”,激活“红色细胞”,做优“红色服务”,构建共商共议、联动联调、速裁速审的矛盾化解体系,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南昌市还广泛开展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三有协商”活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服务“四社联动”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居民理事会、物业服务企业“五位一体”机制,建立“幸福圆桌会”“有事来说”等协商议事平台1331个,凝聚物业纠纷化解合力。
图为洪城义警在民警带领下前往南昌火车站周边巡逻。
组建洪城义警
激发全民皆防基层治理活力
南昌又名洪城,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南昌市历来重视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在前期开展平安志愿者工作基础上,今年5月,全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依托街面警务站等防控支点,打造“洪城义警”品牌,积极投入到矛盾纠纷化解、街面巡逻防控、违法线索举报等工作中。
“刚开始我还心里打鼓,到底会有多少群众自愿加入义警队伍?”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南站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队长顾坚告诉记者,没想到号召一发出,很快就有数十名群众报名,经在线注册和资格审核,派出所义警招募已全部到位。
截至目前,“洪城义警”治安志愿服务队伍发展至7.6万人,包括退休党员、经营业主、快递小哥等。
基层治安事务繁杂。如何把这些群防群治力量用在刀刃上?“洪城义警”App应运而生。
南昌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陈玉琛介绍,他们创新研发了“洪城义警”App,实现任务发布、抢单参与、积分兑现一体化线上全流程完成。当有需要时,民警在“洪城义警”App“下单”,义警在线“抢单”,第一时间实现“供需匹配”。
从事运输行业的陈晓图,凭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自愿成为南站派出所的一名义警,是“洪城义警”App的“抢单达人”。
今年8月6日15时许,南站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发现一名盗窃电动车的嫌疑人。接到警情后,民警赶往现场,当时偷车嫌疑人已向火车站附近的铁路三村逃窜,铁路三村路网四通八达,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陈晓图眼疾腿快,紧追不舍,终于在铁路一中门口,配合民警将偷车嫌疑人抓获。
“每当我穿上‘洪城义警’统一的蓝马甲,佩戴红色袖章,我就感到很自豪,能为社会安定、邻里和谐贡献一点力量,苦点累点也值得。”陈晓图说。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南昌老城商贸核心区,这里人流如潮,“烟火气”十足。街区内娱乐场所、酒吧众多,容易滋生纠纷矛盾。一支由39名志愿者组成的“万寿宫义警队”,成为街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万寿宫义警队”也是目前南昌市25支品牌义警队伍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支义警队。他们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划分为多个重点区域和重点商圈,以3至5人一组形成最小作战单位,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隐患排查、交通维护、反诈宣传等工作。截至目前,该街区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为零,成为真正的“无诈街区”。
如今,“洪城义警”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活跃在南昌的大街小巷。在九龙湖片区26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门口,“赛夫义警队”每天上下学时间都在这里守护孩子安全;在青山湖区罗家村,“老娘舅义警队”传承街坊邻里互敬互爱精神,以“老娘舅调解室”为核心,主动服务社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洪城义警”协助公安机关开展的工作领域已由原先单一的治安巡逻向综合社会治理领域转变;工作任务由治安防范向城市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拓展;工作模式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向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群众力量互动转变。
南昌市政府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肖铁军表示,“洪城义警”已成为新时代平安南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全面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政社互动、警民联防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它有效破解了新时期社会治安管理难题,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条善治之道。
□ 专家点评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韩文(江西财经大学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员):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南昌市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多举措织密社会综治网格,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现代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擦亮“昌治久安”品牌。
对开放式老旧小区实行围合服务管理,既是严防疫情输入传播扩散的有效之举,也是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南昌市加大围合服务管理力度,同时将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和平安南昌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小切口、大变化”。目前,已建成的围合区全部投入疫情防控实战,筑牢了疫情防控屏障,提升了防疫效能。原来城中村治安状况堪忧的问题也得到有效遏制。南昌市还借助围合优势,同步进行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对围合区内街巷道路、住宅楼栋、经营场所、卫生死角等区域开展集中清扫清洁,全面整治杂物乱堆、广告乱贴、摊位乱设、车辆乱停、油烟污水乱排等“顽疾”,让生活在开放式小区的群众真正感受到治理带来的变化。
十年前的南昌,许多小区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传销、盗窃等案件高发。自启动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以来,南昌市按照“管住人、管住房、管住车”的要求,首批建设了128个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成果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获得了充分认可和肯定。
所谓智慧,就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到小区建设之中,通过智能探头、智能门禁、智能道闸等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全采集,然后汇聚到全市智慧社区平台进行关联碰撞、比对沉淀,运用智能手段帮助排查核定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等信息。
科技赋能小区生活,点点滴滴更“智慧”。智慧平安小区的建设以智能化为手段,其目的是营造更为便捷、高效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区硬件设施和平安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有形的“获得感”。
相较于传统的单位小区,商品房小区中的物业管理矛盾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南昌市提出了“支部建在物业上、党建融入服务中”的“红色物业”建设工作。
目前,南昌市已构建起了“社区党支部(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社区组织体系,以党组织为纽带有机联结各类治理主体,依托市县两级住建部门成立物业行业协会党组织,指导各家物业企业、业委会建立党组织(党小组),激活了各类主体的“红色细胞”。
“红色物业”不仅仅是一种以党建引领工作的方式,也不仅仅是党员发挥先锋示范作用的实践表现,更是“枫桥经验”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种新尝试,是红土地上生长出的新果实,英雄城里焕发出的新活力。
“洪城义警”是近年来南昌市域社会治理唱响的一个品牌,反映了南昌这十年在治安防控、化解矛盾方面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治理理念发生了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管理强调的是单向度的自上而下,而治理则更加体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向度合作治理。“洪城义警”的出现,不是在警察执法权外新增行政权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大潮中来。这种变化体现出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公民是身边环境的塑造者,人民是伟大历史的见证者。“义警”不是警,却扛得住这身重担,担得起这个“义”字,对得起这份责任。
本报记者 黄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