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者·正青春
□ 本报记者 石飞
□ 本报通讯员 杨成娇
他,从警20余载,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倾注满腔热血,忠实履行职责。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急难险重任务后,他总以“生命中层峦叠嶂,无论处在人生哪一阶段,总有自己的山丘要去征服”的人生态度淡然处之。因为他深知,青春芳华要在公安实战中才能淬火成钢,忠诚底色要在为民服务中才能鲜红耀眼,“救火”的征途,其修远兮。
他就是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公安局特警大队大队长李希平,当地干部群众评价他既是能冲锋的“蓝剑尖刀”,也是能解困的“救火”队长。
特警尖兵遇险情显忠诚本色
“对于特警来讲,应急处突防暴制乱是我们的天职,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就是我的职业准则。”爽朗洒脱的李希平,只要提起他的工作,就变得严肃认真起来。
在特警工作中,带领队员们开展反恐演练、处突、抓捕、重大活动安保、武装巡逻、处置群体性事件等各类警务行动是李希平的工作常态。除此之外,在灾难面前,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可以说,有“前线”的地方,就有李希平。
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这是李希平的特警使命。正因如此,李希平也被同事、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为“救火”队长。在盈江县发生的多次泥石流洪灾和地震中,李希平都以“尽吾所能,佑吾所及”的魄力与决心,积极投身抢险救灾第一线。
2020年6月24日,盈江县连降暴雨,导致弄璋镇古里卡老寨发生多处山体滑坡,致使3名村民失联,177名村民被困。灾情发生后,盈江县公安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李希平临危受命,第一时间组织特警突击队集结奔赴救援前线。
一路上四处塌方,前方已经无路可走。遇有塌方拦路的大树,队员们就用随身携带的长刀劈开,遇到齐腰的稀泥,就砍树枝搭桥。经过一个多小时跋涉,李希平带领的特警突击队终于抵达失联村民所在地。得知没有现场搜救的条件,咨询现场正在勘查的省地质队专家,了解到很有可能再次塌方。经过评估,当务之急是先转移被困群众。于是,李希平决定先带领被困群众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遇到险路,李希平就组织突击队员用身体为群众搭建安全护栏,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便组织突击队员上前背扶。经过9个小时徒步跋涉,第一批被困的98名群众终于被安全转移到临时指挥部。
实战培训牢记使命淬炼尖兵
战时为警,训时为师。
作为省级警务实战兼职教官,李希平坚持在训练中突出实战、实用、实效,战训一体;倡导通过规范、系统的实战训练,提升全警警务实战水平和综合履职能力。“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这是作为“警营园丁”李希平的座右铭。
自2005年担任警务实战兼职教官以来,李希平怀着对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满腔激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的训练作风,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各项训练和培训任务,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战友们,是全体民警辅警生命安全的“守护人”。
成长于基层派出所的李希平,基层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特别是亲身经历在基层治安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违法犯罪现场抓捕、突发事件应急处突、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等,促使他对加强基层一线民警的警务实战培训有了更加深远的考虑。
他认为,公安基层一线民警缺乏系统有效的实战技能和战术训练,特别是在现场执法方面,规范意识和程序意识不强是造成民警伤亡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将一线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总结成一套基层民警喜闻乐见又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10余年来,李希平通过“一所一队一教官”培训、初任民警培训、送教下基层、全州民警轮训、跨县区送教交流等活动,先后培训民警辅警7000余人次,为德宏州和盈江县公安机关的公安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藏蓝情怀抗击疫情终显担当
2021年11月、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突袭,让盈江县那邦镇按下暂停键。李希平嘱托妻子照看好刚满两周岁的儿子,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疫情的藏蓝浪潮中。
边境线上山高路陡、丛林密树,李希平带领队员们每天巡逻在那邦20.5公里国境线上,用脚步丈量着国境线。发现中方靠近人员,规范盘查,宣传劝返;发现外方靠近人员,表明立场,理性驱离。驻守那邦的日子里,李希平带领全体队员克服炎热天气,穿村寨、渡河流、翻高山,同时安排警力分组对那邦镇边境全线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管控,实现边境沿线“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的勤务模式。
特别是那邦“11·06”疫情发生后,根据那邦前线指挥部安排,李希平在带领特警突击队加强边境巡逻管控的同时,还要暂代管理辖区5个联防所和24个民兵执勤卡点,同时兼任民兵卡点指挥长。为充分发挥那邦镇疫情“前哨”作用,李希平每日奔走在每一个联防所和民兵卡点之间,了解人员结构、所处边境位置,结合实际制定管理规范和勤务模式,对各联防所及卡点划分责任区、选定卡点负责人、建立工作微信群、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