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案例 > 参考案例

作案手段专业化智能化追查难度加大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章宁旦 通讯员雷卫华 肖珍艳涉案群体多为中青年,学历普遍偏低;诈骗话术名目众多,紧跟时事热点;作案方式隐蔽,信息追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章宁旦 通讯员雷卫华 肖珍艳

涉案群体多为中青年,学历普遍偏低;诈骗话术名目众多,紧跟时事热点;作案方式隐蔽,信息追查难度大;作案目标具有随机性,受害群众广泛;出现涉恶势力团伙犯罪,犯罪手段专业化……近日,广东省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该市法院近三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判工作情况,总结此类案件的犯罪特点。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清远全市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审案件139件362人,涉案金额1.185亿元,其中2019年为23件68人,2020年为48件181人,2021年68件113人。结案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涉案人数和涉案金额大幅上升后有所回落。

据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类案件涉案罪名主要集中在诈骗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其中,诈骗罪98件占70.50%,帮助信息网络犯罪34件占24.46%,犯罪领域主要集中在相亲婚恋、网络销售、网络放贷等方面,其中出现2起利用境外虚假期货交易平台和境外聊天通信软件实施诈骗案件。

“从审理的案件看,渴望尽快解决婚恋问题的大龄未婚、离异单身男女,与互联网脱节且防范意识较差的中老年群体,具有暴富或投机心理的中青年群体,无业、个体等具有贷款需求人群,涉世未深的学生和待业群体等,经常进行网上购物的群体,特别是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购物的群体等几类群体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清远中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胡巧玲介绍。

年轻人熟知网络软件运用,碎片化时间多,触网时间长,且社会阅历少、防范意识差,容易成为被害人,同时也容易被发展成下线成为诈骗团伙成员。在连州市法院审理的张某诈骗案中,17岁的张某犯罪时为未成年人,被亲人介绍进入诈骗公司工作。经查,张某一共诈骗57人,诈骗金额共计8万余元。

清远中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刘建华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远程无接触的特点实施网络诈骗,通过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口罩信息,谎称囤有防疫口罩等物质或拥有可靠货源,当被害人支付款项之后,对方以物流不畅、订单太多为由拖延发货,直至将被害人拉黑。

刘建华介绍,电信网络诈骗大多运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作案,犯罪分子往往不直接和被害人见面,也从不抛头露面。受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的了解仅限于电话号码、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银行账号等信息,不掌握犯罪分子体貌特征,难以通过比对的方法确定作案者。

刘建华说:“随着网络犯罪手段不断更新,以公司为掩护实施犯罪、犯罪链条化运作的方式更加明显,各环节分工明确,流程化完成诈骗行为,且作案手段日趋专业化智能化,追查难度大。”

因此,清远两级法院立足审判职责,依法从严从重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坚持罪刑法定、证据裁判原则,切实把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证据关、事实关,准确适用法律,裁量刑罚。坚持“依法从严惩处”的方针,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首要分子、骨干、累犯、惯犯的打击惩处力度,并严格控制缓刑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最大限度剥夺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

清远法院进一步探索完善工作机制,逐月统计全市法院相关数据,动态掌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并及时分析研判,对遏制和预防犯罪提出对策建议,强化与检察、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及时统一执法办案标准。

司法实践中,清远两级法院通过庭审直播、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全方位揭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通过总结分析发现社会治理管控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和行业监管工作中出现的管理漏洞,以分析简报和司法建议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对策,提高全社会防控诈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